梅花拳简介
梅花拳又称“梅拳”、“花拳”,因常在桩上练习武技功夫,所以又叫“梅花桩”,全称“干支五式梅花桩”;后有人改为以砖代桩,或干脆在地上演练,故又称“落地干支梅花拳”;又因梅花拳特别注重敬师爱徒,师徒如父子,所以又有“父子拳”之称。梅花拳器械无奇不有,除十八般兵刃外,还有许多奇门暗器,如护身披、拦马撅、牛角拐、梅花针和飞蝗石子等等。梅花拳布桩图形有五行桩、八卦桩、九宫桩、天罡桩、三星桩、北斗桩和繁星桩等。
梅花拳据梅花冬春开放之特点及其外干枯而内丰盈,下盘节而上通天之特性,寓示习练者铮铮铁骨,迎春傲雪之像,暗含其先知先觉和先备先用之意。古籍中朵朵梅花又象征世间每一个弟子,表明练拳人在乱世之中,对天下太平社会的美好追求与向往。
梅花拳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,它的基本拳路为“架子”和“行步”。“架子”即指“桩步五式”,有大势、顺势、拗势、小势和败势,主要是内练精气神,所有招数隐而不发,伏机而待。“行步”主练步伐,使脚下轻灵快捷,快而不乱,形如流水,变化多端。梅花拳自古还有“成拳”和“拧拳”之说,初始练“架子”,继而练“行步”、“成拳”和“拧拳”。在练习“行步”、“成拳”和“拧拳”时,要走遍“四门八方”,也就是八卦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,要不断变换路线并巧妙地串联起来周而复始地循环练习,随着功夫的加深,再不断丰富习练内容,使掌法、拳法和腿法更加变化无穷,而且贯穿始终,一气呵成。对练时,招数似疏而密,不散不乱,其拳势和抓拿摔打动作更须因人而异。
梅花拳历代都以先武后文的原则教化弟子,都是文武兼修,文武齐备。敬师爱徒,尊老爱幼,维护团结,是梅花拳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。自古以来,所有梅花拳教场都有文场和武场的说教与活动。文场就是以德育人,开发智慧,外修品貌,内除私欲,特别是在拳派丛生、邪风四起的社会活动中,不要被世俗观念和私心杂念所污染,要敛束身心,清心寡欲,要身不欺人,心不自欺,不愧天地神鬼,光明磊落作人。武场即传教拳理,切磋技艺,以武治心,刻苦练功,深刻领悟,不要局限于一招一式,要根据宇宙间万事万物无穷无尽之变化的基本特性而适应其中。
梅花拳历史悠久,渊源有绪,英才辈出,深受后世颂扬。据传,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鬼谷子及其两个军事家弟子孙膑(?~前316)和庞涓(?~前342);三国时期的武圣关公;还有北宋末年武术大师周侗(1140~1119)及其弟子梁山好汉卢俊义、林冲、武松、南宋抗金英雄岳飞(1103~1142)等均是梅花拳传人;后百代弟子中有义和团运动(十九世纪九十年代)首领赵三多(1841~1902)为梅花拳十四代传人;1934年共产党领导组织领导的盐民暴动和1937年的冀西抗日游击队,均以梅花拳弟子为主体组建;1938年任平乡县政治委员(县委书记)的李常德为梅花拳十三代传人;现任中国警官大学武术教研室教授、“武林大会”总裁判长韩建忠,中国武协主席、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,广东佛山大学教授李明清均为国内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。